放視大賞 入圍跨域組

比賽簡介

放視大賞(Vision Get Wild,VGW)為「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」用心打造的創意設計節,由臺灣產學策進會執行辦理,為國內最具指標數位、設計學生創意競賽展覽,涵蓋多元領域包含:影音、動畫、遊戲、平面(傳達設計 / 產品設計)、跨領域、AR / VR、行動應用等領域 ,透過競賽、展覽、影展、國際論壇、交流聚會等形式,打造產學間的互動合作交流平台,每年吸引上千件作品參與競賽,更邀請到國際大師蒞臨擔任講者,如美國皮克斯公司、暴雪娛樂、拳頭遊戲等。我們所有互動系的學生都需要參加這個的比賽。

備賽過程

這個比賽就是把我們的畢業製作拿去投稿,所以這個準備的過程可以說是長達一年多的時間,從一開始的專題發想,到開發,到最後的成品。

那時候的我們曾迷惘,對於資訊科跨設計領域。我不知道我的選擇是否正確,但已經走在了完全不同的道路上。 互動設計系是一個特別的科系,分為兩個組別。分別是媒體組-負責寫程式,讓遊戲跑起來,賦予漂亮的設計生命,視傳組-設計網頁、手機App介面,拉3D角色,製作2D/3D動畫。用美感改變這個世界, 同時我們在畢業前會經由四年的磨練得到一個通用的技能,為使用者所設計。

他就像是從各種分析和角度,了解這個世界所存在的事物和規則。他的應用範圍太廣泛,因此我們統稱他為「互動」。過去,我只懂得做,看到問題解決就對了不去思考背後的原因。現在,我學會了想,一樣是解決問題,可是我知道如何從根本去解決,而不是停留在表面。

現在回望,這是大學被互動設計系所賜予最棒的禮物。一群神隊友,陪我一起參加各種競賽,在我需要時成為我的後盾。一群在背後默默支持我的老師們,每當我提出我的質疑和想法,總是熱烈擁抱。他們輕柔地接住我,給我面對這個世界所需的力量。

這次的作品是我在互動設計系完成的最後一項專題。 蓋水好行,是和臺北蓋水專案合作的作品。讓彩色人孔蓋變成AR,帶大家認識臺北的在地文化。帶著這個作品,我們經過了校內、南港展覽館、高雄展覽館得到了很棒的迴響,是一個最美的大學結尾。

決賽過程

比賽的過程分成幾個階段,第一階段就是把計劃投稿,然後如果有入圍在高雄展覽館的時候才會有第二階段的評比。但我們在跨域組是只有初選入圍,所以我們在高雄展覽館就只有單純的展覽就沒有了第二階段的評比。

我們的作品是「蓋水好行」,是以AR擴增實境為表現方式,藉由水利局「 臺北蓋水 」彩繪人孔蓋計畫,發展一款結合觀光導覽、人文 推廣、環境維護的手機App「 蓋水好行 」。

我們的設計動機是因為一個城市的美觀會直接影響在地的觀光,然而在臺北的大街小巷中隨處可見的人孔蓋卻總是髒髒黑 黑,甚至民眾會覺得是都市地雷之負面印象。

設計的目的是透過人孔蓋外觀大改造結合AR的互動,翻轉民眾對於人孔蓋的負面印象。透過實際走訪彩繪人孔蓋 設置的地點,以不同的視角去身歷其境重新地體會臺北之美。

張永義 競賽

彩繪人孔蓋導航

張永義 競賽

實地AR互動體驗

張永義 競賽

IG AR濾鏡互動

決賽當天

因為我們沒有晉級到決賽,所以那天我們就只是去高雄展覽館去辦展覽。


張永義 競賽圖片

組員合照



成績公布

因為第一階段的成績就只是計劃書,所以比賽的成績也是可以透過他們的fb粉專查看。

張永義 競賽圖片

初選名單

比賽收獲

參加比賽的主旨是為了學習,累積經驗,有獲獎就是額外附加的價值,這次的比賽真的收穫滿滿。

作品連結

蓋水好行 的采訪